甘露
聖法法師
回慈光寺首頁
12 / 32
修行與旅遊

修行,即是修心養性,心修好了,做什麼事情都是好事,心不好,做什麼事都不好,性養好了,什麼樣的人都好相處,性不好,什麼樣的人都相處不來,各宗教有各宗教的修心養性之法,在修行的過程中,要有休息的時間,或採訪的時間,幫助我們修行,譬如做生意也好,上班也好,都有休假的時間,或採貨或出差,或交際的時間。

利用休假的時間,出去旅遊,國內國外都使精神輕鬆一下,也是欣然的事,可是各人的旅遊目的,和意義都不一樣,有人欲看看風景,有人欲看看不同的民族,不同的生活,有人欲採購東西,有人欲觀光而已,有人欲拜拜各地的神,有人欲吸新鮮的空氣,山林浴,有人欲消消悶氣,有人欲買各地名產,各人的目的都不一樣。

出家人該不該旅遊?古人說: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」,自然界乃是一本活書,多看多聞增加智識,多認識人情世故。「未成佛前要結萬人緣」,而且出家人也有參學這一課,拜訪各方的善智識,或隨緣的說法,結結善緣,看看自然界,幫助我們參悟,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」「風吹皆是諸佛說法,草動證明苦空無常」,如此則該旅遊。

另一方面來說: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」,一分一秒都不能放過,古人說:「一寸光陰,一寸金」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「信施一粒米,重如須彌山,若人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所以一分鐘都不能浪費,人生多少時間?多在忙碌煩惱當中,不知不覺過了一輩子,「一晃過三冬,三晃一世人」。

人的時間都花在那裡?有人多花在賺錢,有人多花在交際應酬,有人多花在建設,有人多花在擴大事業,擴大財產,有人多花在子孫,出家人的時間在那裡?在弘法上面?在修行用功上面?在帶信徒共修?在與信徒攀緣?在建設在整頓環境?在辦各種活動?在做法會?一樣都很忙,旅遊算不算進去?

時間花在有意義有目的的上面,即很寶貴,花在無意義上即浪費,人生多少時間?出生到二十歲都在父母養育之下長大,二十年創業,二十年守業,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一生都忙裡偷閒,苦中作樂,幾時想到來生是怎樣的身?能為來生打算的人不多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此生不向今生度,再等何時度此身」「人命無常呼吸間,眼觀紅日落西山,寶山歷盡空回首,一失人身萬劫難」,何況世間處處皆罪業的陷阱,「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首已百劫身」。

時間怎樣利用,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,也是上昇與下墮的關鍵,世間萬事皆有利有弊,怎樣取利去弊是智慧的運用,心經說:「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可見智慧的重要。

旅遊是舒服精神,輕鬆精神,增加見聞,結結善緣,如此則有它的必要,反過來說,即浪費時間,浪費金錢,浪費精神,自討苦吃,我們想想看,坐飛機花多少時間?坐車花多少時間?走路花多少時間?所看到的風景吃東西買東西,花了多少時間?可以說九苦一樂,值得嗎?

人就這樣,沒有看過的風景,要去看一看,沒有遇到的事情,要去見識見識,沒有見過的人,或民族要去見一見,不同語言不同歌舞,要去參觀參觀,如此的好奇,要花多少代價?辛苦了一年半載所賺來的錢,去買九苦一樂,不知人們的算盤怎麼算的,賺錢的時候很刻薄,花錢的時候很慷慨,造功德的時候很慳吝,造罪的時候很勇猛,這個世間實在是造罪的世間。

人為什麼喜歡旅遊呢?因為人的內心有許多煩惱,很多說不出的苦悶,很多怨氣,很多愛與恨,有人用歌唱來消消氣,有人用喝酒來麻醉精神,有人用看電視來忘掉它,有人用運動來發洩,有人用音樂來代替,旅遊也是一種舒散的方法。

這些苦悶,若寄托於宗教,看看經典,研究佛法,念念經,念念佛號,學唱念,拜拜佛也運動也感應也消業也清淨身心也求往生,一舉數得,一本萬利,沒有一點點的損失,百利而無一害,提昇人格,增進道德,對將來生生世世都有利,前面那些即百害無一利,請比比看,什麼才是智慧?

因為觀光的需要,有人投資一大筆的金錢,去建造遊樂區,台灣這麼一點點的土地,就有私人比較大的遊樂區十幾處,其他政府投資的或天然的大小有幾十處,一處就有幾千畝的土地,初初成立的遊樂區,必有人山人海去遊覽,可是慢慢就會冷淡下來,人山人海又向國外去旅遊,無論花多少錢都不會吝惜。

人的心會空虛,會苦悶,需要安慰,需要寄托,需要快樂,那怎麼樣才是正當的娛樂呢?那各人的看法和嗜好就不一樣咯,有人要喝酒,有人要唱歌跳舞,有人要看電視,打麻將,有人要旅遊,有人要賭博,有人要飆車,有人要遊山玩水,有人要運動,有人愛吵架打架,有人愛跑妓院,這些若移轉於宗教活動,或慈善活動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提昇人格,增進道德,即前途有無限的快樂。

古人說:「天堂有路你不去,地獄無門闖進來」,古今聖賢和佛菩薩,乃至諸位大德高僧,都苦口婆心的指給我們的天堂路,我們不去,邪魔外道叫我們向黑暗的地獄路,偏偏闖進來,「好話不出門,歹話傳千里」。真理正道不愛聽,偏偏聽那些邪言邪語,如之奈何?

第一頁上一頁下一頁最後一頁